创业勿傍名牌(2005)

如果没有独门绝技,如专利、专有技术、软件、创意等等,创业会是项充满艰辛、荆棘伴随的事业,然而,只要你执着努力,成功的喜悦就会在不远的前方。但也有一些创业者,非常聪明,擅走捷径,走傍名牌之路,希望能一夜暴富,然而结果往往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笔者作为立邦涂料的法律顾问,处理了大量傍名牌案件,深知傍名牌之不可为。笔者在此概括立邦涂料遭遇之傍名牌的种种方式以及他们最终的后果,以为创业者戒。

《说文》曰:傍者,近也,依附、依靠也。前些年流行之所谓“傍大款”正是此意,傍名牌亦是此意,也就是依附、攀附名牌,将名牌的商誉和市场价值为其所用,为自己创造价值。显然它不同于假冒或者盗版,没有那么赤裸裸,而是欲盖弥彰,其中确实也包含了一些傍名牌者的智慧。

最为常见的傍名牌方式是将他人商标作为字号注册。我国商标注册是全国性的,只要你在某一类别注册一商标,即产生排他性的效力,任何其他人不能在同一类别注册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而企业名称则是区域性的,企业名称只在该区域内具有排他性,比如,你在上海注册了立邦涂料(中国)有限公司,通常并不能阻止他人在其他地方也注册以立邦为字号的涂料有限公司,别人可以在北京注册北京立邦涂料有限公司、在武汉注册武汉立邦涂料有限公司。正因为如此,在武汉、衡阳、成都、昆山、绍兴、福州等地,以立邦为字号或者字号组成部分的各类公司纷纷成立起来。这些公司无一例外地注册或者使用自己的商标,并不使用立邦商标。如果分别依照商标法或者企业名称管理办法的规定,他们均是合法的,他们在诉讼中也正是这样抗辩的。

难道法律真的容许这样的行为?一般而言,如果某一商标知名度并不高,没有市场影响力,不会造成消费者的误认,则井水不犯河水,各自受商标法或者企业名称管理办法的保护,相安无事。如果将与他人注册商标相同或者相近似的文字作为企业的字号在相同或者类似商品上突出使用,容易使相关公众产生误认的,则被视为给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造成损害的行为,应当予以禁止,这是最高人民法院在相关司法解释中明确予以规定的。我们不难看出,最高法院强调了两个构成要件,一是突出使用,二是容易使相关公众产生误认。也就是说对于侵害对象为一般性非知名商标,构成侵权须具备两个条件。那么对于驰名商标呢?相关法律法规或者司法解释对此尚无明文规定,但是在司法实践中,一般认为将他人驰名商标作为企业字号足以造成相关公众产生误认,应当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予以禁止,也有直接适用上述最高法院司法解释的,他们认为,将他人驰名商标作为企业字号这种行为自身容易使人产生联想,就是一种突出使用,而且足以造成误认。尽管适用法律不同,推理过程也不一样,但是大家均一致认为这种行为应当予以制止。

另外一种稍许高明的手法是先到境外比如香港、BVI等地以他人驰名商标为字号注册公司,然后与境内企业合资、合作,或者许可境内公司使用其商标。衡阳某公司就是以这种手法以中外合资方式成立了名称中含有立邦字样的公司,然后在经营活动中大肆宣传,故意误导消费者。福州某公司在企业名称中使用立邦字样,同时以香港公司中国总部名义进行招商活动,吸收他人加入他们的连锁经营。这种做法虽然更加隐蔽,但是由于其公司名称中仍然包含他人驰名商标,依然适用前述分析,无法逃脱其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但是对于境内企业名称中并不包含他人驰名商标,但在商品包装上注明由境外某企业名称中含有他人驰名商标的公司授权或者许可使用某商标,则更为隐蔽。衡阳某公司因在诉讼中败诉,被迫变更企业名称,新名称中已经不再含有立邦字样,但是该公司在商品包装上注明其系境外某企业名称中含有他人驰名商标的公司投资设立,并在经营中予以宣传。这种情形看似并无违法之处,只是表述一种事实:即商标的许可使用或者投资关系这样的事实,实际上其主观上仍然希望达到混淆的目的,客观上也会造成误认,因此,在司法实践中通常也会认为这种行为违背了基本商业道德,违反了诚实信用、公平竞争的原则,故意搭名牌的便车,误导消费者,因而予以制止。

模仿名牌产品专卖店特有装潢或者直接标明为名牌产品专卖店则是另外一种傍名牌的方式。对于前者,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已经就此有批复,认为构成了不正当竞争,在司法实践中,相关法院也同意这种观点。但是对于专卖店,似乎看法不一。以立邦漆为例,只有与立邦公司签订了合同,接受立邦公司相关条件的商店才能成为立邦专卖店,其他显然被认为是傍名牌,其理由是违反了《反不正当竞争法》,违法使用他人企业名称,特别是那些与立邦签有协议的经销商从市场垄断的角度强烈要求打击傍名牌者。如果某个商店经营多种品牌的涂料,他自称为立邦专卖店受到制止显然不足为奇,如果该商店事实上完全经销立邦涂料,并不经营其他品牌,他称为立邦专卖店似乎并无不可。对此,立邦公司除了主张名称权外,还认为由于此类商店的进货渠道不明,很难保证其所售商品来源合法,其售后服务也无法保障,因此会直接损害立邦品牌形象,损害立邦公司的商誉,工商部门一般会赞同其观点,要求此类商店予以纠正。

上述以各种方式实施傍名牌行为,其结果轻则被要求停止侵权、更改企业名称、销毁侵权物品、赔礼道歉,重则登报道歉并进一步承担数额不等的赔偿责任。侵权者大都因此遭受较大的经济和商誉损失,有的甚至因此而断送创业前程。不能不引以为戒。

(本文发表于《科技创业》2005年2月号)

最后编辑于:2018-10-14 12:21
  • 本站声明:本站所载之法律论文、法律评论、案例、法律咨询等,除非另有注明,著作权人均为站长杨春宝高级律师本人。欢迎其他网站链接,但是,未经书面许可,不得擅自摘编、转载。引用及经许可转载时均应注明作者和出处"法律桥",并链接本站。本站网址:http://www.LawBridge.org。
  •  
  •         本站所有内容(包括法律咨询、法律法规)仅供参考,不构成法律意见,本站不对资料的完整性和时效性负责。您在处理具体法律事务时,请洽询有资质的律师。本站将努力为广大网友提供更好的服务,但不对本站提供的任何免费服务作出正式的承诺。本站所载投稿文章,其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发表回复